【探討鮮魚熟成的奧秘】熟成到底是什麼?讓頂級日料師傅揭秘,掌握這門技巧,提升魚肉的鮮味與口感!

你知道什麼是「熟成」嗎?

也許大家是有聽說過使用肉類來做熟成,那你知道海鮮也可以進行熟成嗎?

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認為,生食級別的魚最好要在捕撈後盡快吃,且越新鮮越好。

但其實,鮮魚在剛捕撈後並不是食用的最佳狀態。

反之,經過所謂的熟成後,可讓魚肉的鮮味以及口感都有所提升。

熟成到底是什麼?

「熟成」指的是在特定處理與低溫環境下儲存鮮魚的一種手法。

這種手法可有效地提升魚肉的鮮味和口感。

一開始,熟成主要用在肉類,但近期也逐漸廣泛運用到魚類。

背後的科學原理

從鮮度來看,剛宰殺的魚絕對是最新鮮的;

但從美味程度來看,剛宰殺的魚卻未必是最美味的。

這也顛覆了多數人對“越新鮮的魚,越好吃“這一說法的刻板印象。

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?

其一,魚在死亡後不久會進入「死後僵直期」。

這個時候的魚肉偏硬,當中的筋更是難咬。

整體的口感過於強烈,並不適合與壽司飯搭配。

其二,一般剛宰殺好的魚,體內的美味成分並未穩定。

需要經過一段「冷靜期」,才得以釋放出當中的UMAMI(鮮味)

而所謂的UMAMI即是鮮味,是魚肉好吃的原因。

魚的死後階段

活魚在死亡後會經過以下幾個過程:

死後僵直期

魚在鮮活的狀態時,是靠著一種叫ATP(Adenosine triphosphate)的成分作為能力來源。

死亡後,殘存在魚體的ATP就會逐漸耗盡,而進入僵直期。

僵直期的魚由於肌肉收縮,魚肉會偏硬且帶有咬勁,口感不好。

再經過一段時間後,魚肉中的肌肉構造會開始崩解、鬆動,導致魚肉變軟。

而熟成即是利用這個階段產生的反應,來控制魚肉的狀態。

每一種魚所需要的熟成時間也略有不同,所以非常考驗壽司師傅的經驗。

想知道「活締處理法」如何影響魚的熟成時間嗎?

查看文章:【Ikejime活締是什麼?】漁獲美味的關鍵!日本人屠宰魚類的技術,竟然能瞬間提升漁獲身價?

鮮味成分的來源

前面所提到的ATP,不僅是活魚的能量來源,更是其死亡後的鮮味成分來源。

ATP轉化成IMP(肌苷酸)

隨著魚死後,ATP會被肌肉中的酵素分解。

在這過程中,ATP會轉化成一種鮮味(UMAMI)成分的肌苷酸(Inosinic acid / IMP)。

隨著熟成的進行,肌苷酸會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最高峰,接著慢慢減少。

重要的就是掌握好鮮味最濃郁的時間段,也就是最美味的時刻。

蛋白質轉化成胺基酸

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的分子成分所組成的構造。

在熟成過程中,魚肉會受到各種酵素的影響而有所變化。

其中,蛋白質也會因酵素而逐漸分解成各種氨基酸和胜肽。

氨基酸成分能讓魚肉更美味,而胜肽能有效抑制熟成產生的酸味,讓味道平衡。

此外,魚肉中的膠原蛋白也會在熟成過程中分解,進而變得柔軟。

不會像剛宰殺的魚,因膠原蛋白而具有嚼勁。

熟成的做法

熟成的做法略有不同,但大致的流程差不多。

以下分享一段魚的熟成影片,作為參考:

結語

近年來,熟成魚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,並給予其認可。

我們必須感謝那些致力於推廣熟成技術的人們。

不僅讓這門技術更加普遍,也讓大家學會珍惜食材(生命)所帶來的價值。

發佈留言